争议背后,反映出民生5长期存在的治理僵化问题,以及资本市场对股东权利行使的认知偏差
文 | 陶策
近日,福建前深乾管理咨询合伙企业(下称“前深乾”)作为民生5(原民生证券5,退市公司)第二大股东,提出罢免现任董事会的议案,引发质疑,甚至被冠以“恶意收购”“资本套利”等标签。
前深乾的增持及提案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其动议是出于改善公司治理的考量,还是所谓的“野蛮人入侵”?争议背后,反映出民生5长期存在的治理僵化问题,以及资本市场对股东权利行使的认知偏差。
“恶意收购”质疑缺乏依据
公开资料显示,前深乾自2024年7月成立后,通过二级市场公开交易持续增持民生5股份,持股比例从10%逐步提升至15%,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这一过程严格遵守《证券法》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所有举牌及权益变动均依法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
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证券法律师看来,部分媒体质疑前深乾“隐瞒一致行动人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前深乾在2024年10月的权益变动报告中,并未涉及一致行动人信息;而在2025年4月,因股东大会召开需要,补充披露了魏文武、潘彩云作为一致行动人的情况。这一调整属于正常的信息更新,而非刻意隐瞒。法律界人士指出,若真存在信息披露违规,监管机构理应介入调查,但截至目前,尚无任何监管处罚或问询函佐证这一指控。
“从现有证据看,前深乾的增持行为合法合规,‘恶意收购’的说法缺乏依据。”北京这家律师事务所的证券法律师表示,“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并行使提案权,是资本市场正常现象,不应被污名化。”
民生5治理问题长期未解
作为持股15%的重要股东,前深乾依据《公司法》及民生5公司章程,提出罢免现任董事会的议案,并提名新的董事人选。这一行为是法律赋予股东的基本权利,其合理性应由全体股东投票决定,而非被简单贴上“恶意争夺控制权”的标签。
值得关注的是,民生5作为退市公司,近年来经营状况并不乐观。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账面净资产虽达7.15亿元,但营业收入持续低迷,业务发展近乎停滞。董事会未能提出有效的转型策略或盈利改善方案,导致中小股东利益长期受损。
“前深乾的提案,本质上是希望通过改组董事会引入更有能力的管理层,推动公司治理优化。”一位接近前深乾的知情人士透露,“民生5的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长期掌控公司,但并未带来实质性的经营改善,股东提出质疑合情合理。”
前深乾:投资而非“掏空”
引人关注的是,部分报道将前深乾与深南金科、厦门海洋的案例关联,暗示其通过“资金闭环”掏空公司。在相关律师看来,这一指控也缺乏实质证据支撑。
相关人士透露,深南金科对前深乾的900万元投资,属于正常的合伙企业出资,符合商业逻辑,不能仅因投资对象是股东关联方就认定为违规。厦门海洋的营收下滑主要受行业环境变化及原有业务萎缩影响,而非前深乾的“操控”。其证券投资亏损亦属市场波动导致的正常风险,而非蓄意损害公司利益。
“若前深乾真以‘掏空’为目的,完全可以通过更隐蔽的方式转移资产,而非高调增持、公开提案,甚至主动披露一致行动人信息。”一位资本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种透明化的操作,反而说明其行为是合规的资本运作。”
治理僵化:中小股东难发声
民生5的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长期掌控该公司董事会,但多年来未能推动业务转型或提升盈利能力。退市后,该公司主要依赖存量资产维持运营,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中小股东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难以通过股东大会推动改革。
在外界看来,前深乾的介入,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一僵局:其提出的股票回购议案,旨在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股东回报,符合《公司法》规定。其提名的新董事包括行业资深人士,尽管其中一位候选人的背景引发讨论,但多元化的董事结构可能为公司带来新思路。
“股东提出罢免董事会、推动公司改革,是市场机制的正常体现。”上海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将前深乾的行为简单定性为‘恶意收购’,不仅忽视了民生5自身的治理问题,还可能阻碍股东正当权利的行使。”
股东大会否决罢免议案
在近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前深乾提出的罢免董事会议案未获通过,表明当前控股股东仍占据优势。然而,这并不代表前深乾的诉求不合理。若民生5管理层仍无法改善经营状况,未来类似的股东行动可能再次发生。
“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公司管理层正视问题,与股东共同寻求发展路径,而非将外部股东妖魔化。”上述分析人士强调。
在市场人士看来,这场争议反映了当前资本市场对股东权利行使的认知偏差。健康的资本市场应鼓励透明、公平的博弈,而非对提出改革诉求的股东进行片面指责。
“前深乾的举措,或许是推动民生5变革的一剂良药。”一位长期关注公司治理的学者表示,“股东积极行动是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力量,只要合法合规,就应得到尊重而非污名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