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 李路
7月8日,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仁药业,300110.SZ)发布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华仁世纪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仁世纪集团)因自身经营需要,于当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公司股份163.7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4%。此次减持后,华仁世纪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由8.06%降至7.92%,触及1%的整数倍变动。
结合此前披露的华仁世纪集团减持计划,其自2025年6月3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三个月内,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1%的股份(即不超过1182.21万股),因此,截至目前减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后续华仁世纪集团或将继续进行减持。
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看到,根据最新持股情况,华仁世纪集团是华仁药业第二大股东,而就在2个多月前,公司第三大股东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红塔创新)刚完成对公司1182万股股份的减持,减持比例为1%。这部分股份来自于华仁药业IPO前红塔创新已持有的股份,换言之,自华仁药业2010年上市起算,红塔创新持有这部分股份至少已有15年时间。
股东接连离场或与华仁药业2024年业绩不佳有关。根据年报,2024年公司交出了史上最差成绩单,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3.53亿元,同比下降17.3%,归母净利润亏损13.68亿元,在上年盈利1.88亿元的基础上同比大降827.67%。
华仁药业近20年归母净利润变动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Wind
为何保持盈利的华仁药业会在2024年突然亏损?从年报披露信息来看,主要原因是公司当年计提了13.53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其他应收款坏账损失,金额高达13.43亿元。据披露,这部分应收款绝大部分是公司全资子公司青岛华仁医药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华仁)对国药药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药药材)的应收款项,考虑国药药材回款履约情况,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上述应收款项全额计提信用减值损失。
盘点华仁药业各年年报可以看到,青岛华仁与国药药材的合作开始于2020年,主要业务为开展医药原料贸易,合作方式为华仁药业向合规供应商购入货物,经验收与付款后转交给国药药材,国药药材签收货物并按照约定账期付款。
起初,华仁药业将这些交易计入收入总额,但从2021年起却变更了业务收入确认方式,从“总额法”变为“净额法”,即将销售额(不含税)与采购额(不含税)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营业收入,同时按照营业收入的金额与其对应的销项税额合计数确认为应收账款,采购额(不含税)与其对应的销项税额确认为“其他应收款-代垫款项”。
在此核算方式下,华仁药业其他应收款自2021年末起大幅增加,由2020年末的2.73亿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14.19亿元,2022年末和2023年末则一直保持在高位,分别为14.29和13.64亿元。在双方合作于2023年结束后的2024年末,公司便对这些其他应收款计提了大额减值。
华仁药业近十年其他应收款变动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显示,从2010年上市至2023年,华仁药业净利润累计为11.99亿元。在年报中,公司表示将继续与国药药材协商处理欠款清收事项。但事实上,如不能收回相关款项,这部分损失几乎相当于吃掉公司的净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国药药材虽有“国药”字样,但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药集团)并无直接控股关系。
Wind信息显示,国药药材第一大股东为持股25%的中国中药有限公司(下称国药中药),其是国药集团100%持股的子公司;除此之外,国药药材的其他股东分别为持股比例均为20%的国信广盈股权投资(安徽)有限公司、中传华夏(深圳)实业有限公司,以及持股18.6%的本草利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持股16.4%的国药南方(海南)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国药南方),其中,国药南方向上穿透主要股东为国药药材。
2020年7月,国药集团通过官网发布声明称,公司未授权国药药材使用其注册商标或在企业名称中使用“中国医药集团”“国药集团”字样,也未授权其以“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国药集团”的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宣传、投资或合作;2020年11月23日,国药集团第二次发表了类似声明。2025年1月,国药集团发布声明明确表示,自2016年11月起,下属国药中药在国药药材股份的持股比例为25%,既非国药药材控股股东、也非实际控制人。
而华仁药业与国药药材的合作开始于杨效东掌舵期间,面对2024年的巨额亏损,杨效东最终选择在任期还未满的2025年4月末向公司提交辞呈。
国药集团声明
数据来源:国药集团官网
投时关键词:华仁药业(300110.SZ)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