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市场不再是单点利润竞争,而是效率、系统能力、用户关系和品牌资产的赛跑
文 | 容山
2025年中报季,4S集团体系内忧外患。新车销售整体下行,4S集团在主营业务利润承压的情况下,转而更加重视售后市场。4S集团的惯用体系换到“车后市场”是否奏效?为什么在同样的赛道里,作为独立第三方汽后服务平台代表的途虎,在财报发布后第一个交易日股价大涨,市场到底在看重什么?
一、数据对照:不同数据后的不同商业模式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八大4S集团的售后收入依然保持庞大规模:中升114.5亿、永达47.8亿、美东22亿、正通14.8亿、和谐10.6亿、百得利6.5亿、新丰泰5亿、世纪联合0.7亿。4家小幅增长,4家营收下滑,且跌幅多在10%以上。
透过财报可以发现,4S集团的结构性问题凸显:新车销售持续承压,7家4S集团新车收入下滑,5家跌幅超10%。整体盈利能力越来越依赖售后服务。
同期,途虎售后收入达74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较去年有所加快;经调整净利润为4.1亿元,同比增长14.6%。
这一结构决定了双方在商业模式上的本质差异:在4S集团的财务报表里,新车业务普遍亏损,售后服务成为唯一的利润“补剂”;在途虎的财务报表里,不存在“主业亏损靠售后补”的模式。途虎的盈利结构高度集中在直接触达用户的维保业务,它的收入就是用户需求的兑现,而不是被动依赖车企销售周期的衍生品。
因此,同样是“后市场盈利”,4S更多是一种补亏的兜底逻辑,而途虎则是一种增量逻辑。这也是资本市场评价二者的根本差别:途虎的利润结构更清晰、更独立、更可持续。
资本市场历来偏好这种“可复制、可放大”的逻辑。美国IAM市场早已提供案例佐证:AutoZone、O’Reilly等企业获得资本溢价,不因短期利润高,而因盈利模式独立、可规模化。同样逻辑正在中国后市场生根。4S的售后业务虽然部分仍在增长,但它并不具备规模化扩张的想象力,因为它被新车销量和主机厂政策牢牢绑定。途虎则以用户为起点,构建独立闭环,不依赖整车波动,成长性和弹性更大。
二、后市场的历史与结构:从不透明到透明化
如果要理解今天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变革,就必须先回到它的“原始状态”——一个长期依赖不透明规则生存的行业。
过去二十年,汽车后市场的普遍问题是低透明度,价格、服务、体验,几乎没有一个环节是清晰的。对消费者而言,后市场就像是一块信息黑箱,甚至一度成为“必然被收割”的代名词。
价格不透明:垄断与灰色溢价的游戏。在4S体系下,零部件价格长期由厂家与渠道把控。消费者别无选择,既无法对比,也无法谈判。这种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盈利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套利,而非市场效率的产物。
服务不透明:体验差异与标准缺失。在缺乏标准的后市场里,同样一台车,送到不同门店,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诊断与收费。维修方案因技师水平、盈利诉求、库存压力而异,用户体验高度不确定。
信任缺口:短期盈利与长期关系的错位。低透明度,意味着用户几乎不可能形成忠诚度。品牌无法形成长期信任,用户在一次不满后就会彻底流失。整个行业建立在短期套利而非长期价值之上。
这就是后市场传统结构的核心逻辑——盈利依赖制度性壁垒和地域垄断,而非真正的用户价值兑现。它看似稳定,却极度脆弱。
而途虎,几乎是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成为了引领行业变革的先驱者。它从一开始就押注于行业透明化的不可逆趋势。4S集团则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后市场的透明化不是趋势,而是定律。信息一旦被打开,就不可能再关上。未来的竞争,不是比谁掌握资源,而是比谁能在透明环境下,以更高的效率兑现用户价值。
三、途虎重构逻辑:以效率为核心的系统运营商
当我们谈论途虎时,最容易被误解的一点,是把它看作一个“平台化的4S替代品”。这种看法过于表层,忽略了它在底层结构上的根本性不同。途虎并不是一个“零售渠道的叠加者”,而是一个以效率为核心逻辑的系统运营商。这套系统的核心壁垒,体现在三个方面:履约与运营、技术与数据、用户触达与关系。
1.履约与运营能力:规模不是门店数量,而是体系效率
传统4S体系的运营逻辑是区域化的、松散的,它依赖品牌厂家授权,靠单一区域的门店网络形成辐射,但这种模式有几个天然弱点:高固定成本、低周转率、规模扩张受限。
途虎的思路完全不同。
全国门店的广度与密度优势:途虎通过加盟+自营模式,快速在全国搭建了门店网络。这种网络不是简单的“开更多店”,而是战略性的:7200+家途虎工场店门店密度带来更低的履约半径,用户体验中的“即时性”被保障。
自建仓储物流体系:效率的底层杠杆。更重要的是,途虎没有停留在前端门店,而是重构了中后台。自建仓储、自动化物流,让配件周转效率大幅提升。采用“需求预测+前置备货”,这意味着履约不仅更快,而且成本更低。32个区域仓、662个前置仓让仓储和物流不再是单一支撑,而是形成了效率护城河。
对比4S的区域化体系:4S集团在全国布局再广,其本质仍是“分散的门店集合体”。各区域门店之间信息割裂、库存独立,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途虎的仓储网络、门店体系,是一个可被算法调度的整体。这就是效率与结构的本质区别:一个是松散分布的棋子,一个是被运筹的系统。
结论是明确的:在履约与运营层面,途虎并不是赢在“开得多”,而是赢在“效率闭环”。工场店中90%盈利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资本市场也更偏好这样的模式,因为它可复制、可扩展、可持续,而非依赖区域资源的偶然性。
2.技术与数据能力:让透明化成为可能
在传统后市场,难以透明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服务的一致性。维修和保养,本质上是强依赖人力与经验的行业,很难做到规模化的一致标准。
途虎在这一点上,切入了“系统化”。
自建信息系统:打通用户、门店、供应链的闭环。这种“闭环式打通”,使得整个交易链条能够被数据化、被追踪。换句话说,途虎把后市场从“经验驱动”拉向了“系统驱动”。
车型与配件数据的积累:规模优势的真正意义。在过去十年,途虎积累了海量的车型与配件数据。用户维修记录、零部件适配、常见故障率,这些数据沉淀形成了“算法资产”。
算法驱动的效率:4S短期难以追赶途虎的算法不止于推荐配件,而是深入到库存预测、用户需求预测、工单调度等环节。这意味着,随着数据积累,它的效率只会越来越高。而4S体系,因组织割裂、系统不统一,短期内几乎不可能构建类似能力。
这就是数据的本质:一旦积累,就会形成不可逆的壁垒。4S店哪怕想追赶,也缺少足够的数据沉淀来支撑算法化运营。
3.用户触达与关系:平台才是关系资产的积累器
在商业逻辑上,后市场表面上是“修车”,但深层次是“用户关系”。
直面C端:触点覆盖线上线下。途虎直接触达C端用户,线上获取订单,线下交付服务。与4S不同,它不需要依赖整车销售的导流,而是通过真实场景构建用户直达通路。这种直连模式,保证了它对用户心智的持续掌控力。
高频、刚需、高性价比:消费场景的资产化保养、换胎、检测,这些都是高频刚需,单次客单价不高,但用户粘性极强。途虎通过这些场景,形成了用户的“关系资产”。这种关系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长期的复购与依赖。
信任迁移:从单一产品到全生命周期。一旦用户在某个高频场景建立了信任,他的信任会迁移到其他服务。今天在途虎换胎满意,明天在途虎做保养也会顺理成章。这种信任迁移,最终形成品牌粘性。4S体系则相反,用户更多是“被动依赖”,而非“主动选择”。
用户关系的积累,意味着途虎在未来能不断拓展服务边界,从单点维保走向更大生态。资本市场看重的,正是这种“用户关系资产”的长期放大效应。12个月内2650万的交易用户、95%的满意度及64%的复购率能很好的彰显这种三位一体的优势。
四、行业展望:用户行为与行业逻辑的转型
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基本逻辑是用黑盒模式赚信息差的钱。如今,这套逻辑正在被用户行为、平台技术和资本市场共同改写。未来,行业的走向将由四股力量决定。
效率逻辑的崛起:传统依赖单次维修配件溢价的盈利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消费者更关注“快、省心、透明”;企业端要面对扩店成本、用工压力,必须依赖系统化和流程化;资本市场更看重长期效率红利。效率,正在成为新的硬通货。
精细化运营:年轻车主的崛起,让粗放的流水线服务彻底失效。不同车型、场景和习惯,要求企业提供分层化方案,并在每一个服务触点中沉淀数据。精细化不仅提升体验,也通过数字化管理降低库存和人力浪费。未来竞争,不是拼门店,而是拼用户颗粒度的运营能力。
用户关系重构:修车只是入口,用户关系才是终局。高频的保养、换胎,正在成为关系沉淀的基础设施。独立门店难以长期追踪用户,而平台凭借数据与闭环管理,将交易转化为长期关系,把一次消费延伸为生命周期价值。
品牌力再定义:功能型信任已不再构成壁垒,价值认同才是核心。用户看重的不只是“能修车”,而是“是否愿意把车长期交给你”。资本市场也在重新评价品牌力,把沉淀关系、形成认同的企业,视为更具长期价值。
最终,这四股力量构成了闭环——效率决定规模,精细化决定留存,用户关系决定现金流,品牌力决定护城河——后市场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谁能把这一闭环跑通。
这也是途虎区别于传统4S的最大优势:它不只是修车,而是在重构行业逻辑。
五、结论:两种商业逻辑的赛跑
4S集团进军后市场是被动补亏,依赖整车流量支撑盈利,其体系和历史结构限制了效率和规模化能力,长期增长存在天花板。
途虎则通过系统化运营、效率驱动和用户关系资产,构建了可持续护城河。平台直面用户、高频刚需、低单价的场景积累,使其不仅有收入,更有可迁移的信任和品牌粘性。
后市场不再是单点利润竞争,而是效率、系统能力、用户关系和品牌资产的赛跑。行业透明化不可逆,顺势者将受益,逆势者必然承压。途虎正以系统化和效率逻辑稳健前行,走在行业未来的前端。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