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 · 专注 · 垂直
内容 · 数据 · 平台

外卖平台监管失守,消费者权益谁保障?

长按扫码
查看详情

投资时报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外卖平台监管失守,消费者权益谁保障?

资讯 2025-10-29 14:19:02 25549 分享: 字体大小:Aa-Aa+

一份冒牌龙虾、一瓶“品牌随机”的饮料、一家未经你同意就为你“代言”的店……这些不是网友玩的梗,而是这些消费者的真实反馈的经历。甚至有小某书买家提醒“最近美团红包大战,大家下单要小心避雷,也要积极维权。”

从开店资质审核到日常经营监督,从食品安全保障到违规行为处理,平台监管链条颇多顽疾有待对症下药。

起底“代购店”:我的店铺被美团上架了 我却做不了主

近一段时期,有一种被称为“代购店”的模式悄然出现。有实体商家反映,利益遭到侵犯。

今年9月,位于长沙市天心区西文庙坪的“切可酪”蛋糕店发现自己的店铺在未获任何授权的情况下,出现在了美团外卖平台上。

根据店主在社交平台的描述,店主立即联系投诉,但平台工作人员声称,代购店是平台允许的模式,无需经过实体店同意即可上线,且关闭权限不在店家手中。

实体商家认为,这种强制代购模式,实际上架空了商家对自身品牌的控制权。当消费者通过这类代购店下单时,商品价格往往被抬高,而实体店家却无法保障代购服务的质量与时效。

实体商家进一步提出,更令人担忧的是,代购店与实体店之间可能存在的质量差异,最终损害的仍是消费者的权益与实体店家的声誉。

品牌随机 假货的新马甲

在外卖各种消费纠纷中,饮品质量是一个问题多发领域,而平台的应对方式也屡被质疑“敷衍塞责”。

今年8月7日,南京的薛女士在美团外卖“冰品节”活动中下单了雪菲力柠檬汽水(平台上的商品名称是:雪菲力上海盐汽水柠檬味),600ml11.9元,外加一元钱的打包费,实付款是12.9元。收到的却“货不对板”,成了安徽蚌埠生产的“申珠泉”柠檬味盐汽水。

她申请退货退款,但遭到卖家拒绝。转而向美团平台投诉后,客服最初提出补偿5元优惠券了事。

面对薛女士的坚持,客服前往与卖家“协商”,随后回复称:“商品详情页写了品牌随机”,因此无法认定商家责任。

薛女士提供证据显示:她随后检查购买页面,发现之前明确的“雪菲力”品牌标识已被悄然替换为“品牌随机”字样。

薛女士认为,平台明知卖家涉嫌售假,却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商家反而通过修改页面信息规避责任。

随着薛女士持续投诉,美团客服最终将补偿额度提升至10元红包,但仍建议她“收下商品”,消费者表示,这种处理结果无法接受。

在今年5月份半月谈就曾发表过一篇评论提到:如今,山寨食品凭借与正品高度相似的包装、极具迷惑性的名称以及低廉的价格,悄然潜入监管薄弱地带,在网购、外卖等平台以及一些线下零食店等渠道频频“冒头”。

李逵还是李鬼 平台自己也迷糊

在这些“监管薄弱地带”,山寨店铺问题同样突出。

在社交媒体平台,同样是今年8月7日,长沙的双女士投诉称,在平台本想下单当地有名的“瞿记龙虾”,却误入了一家山寨店铺。

收到商品后,她才发现“包装、口味与正版瞿记龙虾相去甚远”。

双女士当即向平台投诉,要求该山寨商家出示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但迟迟未获回复。

首页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小红书社交平台有大量山寨瞿记龙虾的投诉,山寨店的门头简陋、卫生条件堪忧的店铺,竟有不少外卖员排队取单。

在过往监管部门的检查处罚中发现,这类山寨店铺往往证照不全,食品安全隐患巨大,而平台却未能有效审核和监管。

挂羊头卖狗肉的品牌授权把戏

除了直接山寨,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冒牌模式——虚假宣传品牌授权。

记者在美团平台上发现,一家名为“DQ动物奶油冰激凌蛋糕”的店铺,其Logo设计与知名品牌DQ极为相似,并公然标注“品牌授权店”字样,极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解。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家名为“DQ动物奶油冰激凌蛋糕”店铺评论区,竟然有带“八喜”字样的买家秀。

为核实情况,记者以顾客身份联系了该店铺。面对询问,店家客服称:“之前我们门店是做八喜,现在做DQ。”当被追问此店是否与商场中的正规DQ门店为同一品牌时,对方给出了一套说辞:“商场中的是做线下,我们做的是线上。”试图以线上线下渠道不同来合理化其品牌使用行为。

然而,真相究竟如何?记者随后联系到正规DQ官方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复是:“目前没有听说过DQ有线上门店。” 官方的一句澄清,表明所谓的“品牌授权”纯属子虚乌有。

这种品牌张冠李戴的现象并非个例。根据石家庄市桥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10月发布的典型案例,当地一家名为“DQ动物奶油冰淇淋蛋糕(石家庄店)”的商户,同样因在未取得任何商标授权的情况下,通过美团等平台制作销售侵权蛋糕,并同时存在未取得冷食类制售许可的违法叠加情形,最终被处以没收侵权物品并罚款50000元的行政处罚。

这些案例表明,平台对商家宣传内容的审核机制存在明显漏洞,使得不法商户能够利用信息不对称,公然伪造授权身份,误导和欺诈消费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手整顿乱象

面对外卖平台日益严重的监管失序问题,监管部门终于出手。

10月中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卖平台进行了突击调查,重点关注食品安全和商家资质审核问题。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引发此次调查的导火索之一,正是一名用户在某外卖平台购买到了“货不对板”的蛋糕——下单和收货的蛋糕品牌不一致。

用户质疑进驻该外卖平台的商家经营资质不规范,遂将问题反映至监管部门。

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存在问题的商家进驻了多个平台,蛋糕货不对板的问题并非个例。

平台责任不容推卸

针对上述事件,泰和泰(青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洪蜀亮表示,外卖平台对商家监管不力,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在薛女士购买的“雪菲力”案例中,平台在知悉商家涉嫌售假后,未采取下架商品、关闭店铺等必要措施,反而通过“品牌随机”的说法为商家开脱,涉嫌违反上述规定。

同样,在“切可酪”蛋糕店的案例中,平台未经授权为实体店铺开设代购店,可能侵犯了商家的经营自主权和品牌权益。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和第二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在“雪菲力”假饮料事件中,商家将商品信息从明确的“雪菲力”品牌悄然修改为“品牌随机”,是典型的欺诈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山寨“瞿记龙虾”事件中,店铺使用与正版相似的名称,导致消费者双女士产生误解,构成了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在虚假“DQ授权店”事件中,店铺使用与知名品牌DQ相似的Logo并标注“品牌授权店”,是公然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外卖平台若“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商家存在上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行为而未采取必要措施,需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直接向平台主张其应承担部分的赔偿。

整改之路 道阻且长

随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调查深入,外卖平台的整改之路已然开启。

10月1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这一规定针对网络餐饮服务中平台责任不清、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管理不严等环节作了系统性规定。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平台能否真正肩负起监管责任,仍是一个待解的疑问。

(转载自湖北电视综合频道)

标签:

经济
×

登录您的账号

还没有账号? 注册
  • 忘记密码
  •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

登录您的账号

还没有账号? 注册
  • 发送验证码
  •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

注册您的账号

已有账号?
  • 发送验证码
×

忘记密码

输入与您的帐户关联的邮箱,我们将通过邮箱验证码来重置密码。
  • 发送验证码
微信

微博